时间:2023-03-01 19:37:56 | 浏览:629
这两天,网上公布了一则司法文书,无印良品把无印良品给告了。
自己告自己?搞咩啊?
其实,是北京无印良品状告日本无印良品,他们分属于两个公司。
北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
日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
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一眼看得明明白白。
2005年,日本无印良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品牌标识是无印良品、MUJI。
好死不死的,北京无印良品在2001年就把“无印良品”这4个文字商标注册了。
从法律上讲,这一点确实也没得说。
2019年,北京无印良品就告过一次日本无印良品,日本方败诉,一些棉织品、毛巾等商品不得使用“無印良品”,仅可使用“MUJI”。
就,怎么说呢,你买的无印良品棉纺品,可能是个“合法山寨”。
别急着喷。搭“日系”顺风车这事儿,可不仅仅是北京无印良品。
奈雪の茶、元気森林,品牌商标里都有日文,前几天翻车的农夫山泉更离谱,先是宣传自家白桃味气泡水里的白桃产自日本福岛 —— 就是内核泄漏事件的福岛。
被人质疑之后,又迅速撇清:我们和福岛没关系,都是宣传手段。
好家伙,这不是承认虚假宣传吗?我都怀疑公关脑子里,是不是进了有点甜的水。
好好的中国产品,为什么非要沾点“日系”才行?
因为,日系代表的“日本制造”,一度是高端、精良的代名词,曾经是我们造不出来的高科技,是我们挤破脑袋也要抢的马桶盖。
但时至今日,“日本制造”的神话,早已落幕。
01
平心而论,我们确实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日货崇拜。
1978年10月,正酝酿着改革开放大计的邓小平访问日本。时速22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年,全世界只有两条高速铁路,都在日本。
面对记者,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就感觉快,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第二年,松下应邓小平邀约,正式在中国投资,其他嗅觉灵敏的公司蜂拥而至,日本企业成为第一批中国市场的外来拓荒者。
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在微电子、机械、汽车、半导体、船舶等制造业领域攻城掠地,丰田、索尼、东芝、松下更是成为世界级巨头。
回头再看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外面的世界仿佛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带着金光闪闪的标签,狠狠冲击着人们的认知。
原来火车还能这么快,像子弹一样。
原来别人家的洗衣机,还可以自动洗衣服。
原来戴上蛤蟆镜,真的能变酷guy。
……
日本制造,成了高科技、新潮流的代名词。
(1982年的北京街头,日本松下电器的大幅广告牌写着“实现家庭电器化,提高文化生活”)
当时结婚的三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如果拥有一件日本制造,你都可以在相亲市场横着走。
不可否认,当时的很多“日本制造”确实拿得出手,但对老百姓来说,技术是无法感知的,最直观的表现,还是价格。
以冰箱为例,80年代的国内市场上分两大类:
一类是国产,双鹿牌双门冰箱售价1200元,白雪冰箱800多,香雪海单门冰箱125升685元。
而日立、东芝、松下等日产冰箱,普遍要2 - 3千元,价格翻了1倍还不止。
当时中国一个城市职工的月收入只有40 - 50元,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不过1千元左右。
也就是说,一个中国家庭得掏出不吃不喝2年甚至3年的收入,才能勉强抱回一台日产冰箱。
即使如此,日产冰箱仍供不应求,老百姓没路子根本买不到,就算有外汇券也不一定有货供应。
到1985年,日本产品横扫中国市场的势头达到巅峰——
仅这一年,中国就从日本进口了20万台整车。
家用电器的势头也不容小觑。与前一年相比,中国进口日本冰箱的数量增加了3.4倍,电视机增加了2.9倍,洗衣机增加了2.8倍。
这一年,日本经济“空前繁荣”,以545亿美元的财政积蓄和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整个东京的地价,甚至相当于全美地产总额。
(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 (单位:百万美元))
日本国力达到顶峰,东芝、日立、松下、夏普、索尼、佳能等等品牌,作为日本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附庸,似乎也拥有了藐视天下的实力。
直到前几年,一提起日本制造,很多人依然会自动加上一层“高端”滤镜:
小到牙膏牙刷、化妆品、保温杯、奶粉和尿不湿,大到电饭煲、空气清洁机、空调,甚至连马桶盖,都是日本的香。
(数据来源:日本政府观光局、中国国家旅游局)
2015年,赴日中国大陆旅客人次暴增, 仅春节10天,就有45万中国人在日本砸了60亿人民币,算下来人均13000元,被戏称为“会走路的钱包”。
动辄2、3千人民币一个的电动马桶盖,也成为这一年很多赴日旅游的中国消费者必买选项。
据说,当时日本商场每1.2分钟就能卖掉1只马桶盖,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买走了。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日本制造,早就在走下坡路了 —— 这些被千里迢迢背回的马桶盖,很多都是中国生产、攻关研发的。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披着日系外衣的国货,也越来越多,因为哪怕是假日系,也能赚到真金子。
为啥同样的东西,贴个日本牌就能身价翻倍?
让我们在这里停一下,先看看日本制造是怎么走上“高端之路”的。
02
好莱坞电影《回到未来3》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身处1955 年的两位主角在地下管道发现一个故障了的设备,其中一人吐槽道:“难怪这玩意会坏,因为它是日本制造的”。
日本制造 = 质量不行,这是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对日本制造的观感。
一战期间,日本手工业和轻工业的出口商品供不应求,工厂老板们干脆甩开信用,开始发狠粗制滥造。
有的垫厚纸板当鞋底,有的往扣子涂浆糊粘到衬衫上,还有的铅笔干脆连芯都没有...
所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全世界都知道了“Made in Japan”就是“便宜货”、“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在1960年代,刚刚卖到美国市场的丰田汽车,还被美方经销商称为“活动的棺材”,可见真是把人给用怕了。
日货还给人留下过另一个刻板印象:喜欢抄袭,是“模仿犯”。
在60年代,许多欧美国家都流行着“模仿犯”的日语词。
在宫崎骏作品《起风了》中,主人公前往德国飞机制造工厂参观,就遭到了德国工人的阻拦:
“日本人偷师学艺非常快,技术可是我们德国的财产。”
“我们接到命令,不能让日本人到处乱跑。”
有个名为《日本山寨大百科》的视频,用一页页的截图历数了日本抄袭外国产品的案例。
这个每个案例只出现一张图的视频,居然有整整5分半钟。
产品覆盖各个行业:食品、服装、小商品、动画影视、玩具、家电、手表、汽车等等,几乎完全照抄,连外观、商品标识也“一丝不苟”地模仿:
为了塑造日本商家缺德、产品差的形象,美国地方小媒体甚至编过一个段子,说日本有个名叫宇佐的城市,在英语里的名字是“Usa”,和美国的缩写一样,因此很多产自宇佐市的日本货会把自己标为“Made in Usa”,假装美国货蒙混过关。
(日本高端汽车品牌雷克萨斯早期车型和当时的奔驰汽车极为相似)
长期被黑之下,日本人坐不住了。
要知道,日本的收入不少是制造业加工、科技产品,日本国民也需要满世界去找工作、找生意以及求学,形象差可不行。
于是,一场对日本人风评的大改造势在必行。
早在二战前,伴随着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对外宣传的经验,还干脆设置了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用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宣传”。
在大兴“技术立国”、“质量救国”策略的70、80年代,宣传的重点文案是“日本制造神话”;
而到了制造业衰落,产品拿不出手时,只能大讲特讲故事,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工匠精神”。
即使在今天,日本外务省的支出里,还赫然挺立着这样一个项目——“对外合作与交流”。
资料显示,这笔钱的流出方向是中、美、俄三国,旨在推动外国对日本的“正确理解”,增加日本的“后援团”,向世界宣传日本的“多样魅力”。
(“酷日本战略”)
说白了,还是花钱给国家形象做公关。
在各种力量的吹捧下,“日本制造”,“工匠精神”,一步步走上神坛。
于是,煮饭几十年煮成了煮饭仙人,炸虾炸了几十年成了天妇罗之神,捏了几十年寿司捏成了寿司之神......
强迫中国小孩说日本话念日本书,日本奴化教育灭亡中国野心当诛作者 崔俊国 王锡伦众所周知,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后,于1932年扶持满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为了实现其永久地占领中国,灭亡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
这两天,网上公布了一则司法文书,无印良品把无印良品给告了。自己告自己?搞咩啊?其实,是北京无印良品状告日本无印良品,他们分属于两个公司。北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日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一眼看得明明白白。2005年
来源:酷玩实验室这两天,网上公布了一则司法文书,无印良品把无印良品给告了。自己告自己?搞咩啊?其实,是北京无印良品状告日本无印良品,他们分属于两个公司。北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日本无印良品,是这样式儿的。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一眼看得明明
作者:亚克西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很多人在初中课本中,都学过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文章《最后一课》。此文讲述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给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军不仅要占据土地,而且还要从灵魂上征服这里的人,于是命令法国学校必须用德语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而言是一段耻辱的历史,也是华夏儿女最团结一致的时期,在侵略者入侵我国的时候,华夏儿女早已走到抗日的前沿,在华夏儿女的拼搏下我国获得最后的胜利,而且新中国也在此成立。这次抗日战争对咱们而言是沉重的,也是一段耻辱的历史,但面对那
你还知道那些有趣的日语,评论区分享出来.......
“总是过去三百年之一切,即清朝的遗风,日本的色彩,皆为此一战完全清算去了。若由此废都能发生新文化,此不是吾人之责任乎?”——台湾文人医师吴新荣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第一天,台湾文人医师吴新荣一改过去八年间用日文写日记的
司马江汉绘制的《和汉洋三贤士图》,图中西洋贤士手中打开的正是译成汉文的《解体全书》。 (资料图/图)(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29日《南方周末》)明治时代的日本并非把西方概念翻译成当地语言——日语,而是翻译成汉语——东亚的普遍语言,这些译词
#文化#日本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全面吸收中华文化的,包括文字体系。当然,它有两样东西是拒绝吸收的。一、官僚制二、父权结构直到近代明治维新前,日本上下所使用的语言体系和文字仍然是汉字。也就是说,日本话是长期作为一种方言而存在于日本社会之中。而
曾经对抗日战争影片或小说中的一种描述不屑一顾,那就是土八路居然能冒充日本兵。这是因为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日语是一门非常难精炼的语言,它的发音,变格等微妙之处极多,如果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很难说得天衣无缝。即便是在日本呆了十几年的中国人,开
抗联诗歌谣(十五):日本话不用学日本话,不用学,再过三年用不着。协和服,不用做,再过三年没处搁。五色旗,不用挂,再过三年擦巴巴。伪警狗,不用美,再过三年砸折你的腿。
华夏地域广阔,方言多如星芒。其中,温州话以“难懂”扬名内外:美剧《盲点》更把温州话描述为难倒FBI特工的神秘代码。除了听不懂,温州话还有一个标签,那就是听起来和日本话很相似。常有温州人讲方言被误认为说日语的体验。一个是中国地方方言,一个是日
一九四四年四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纠集九万七千余人发动河南战役。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国民党将领蒋鼎文、汤恩伯等指挥的四十万大军,一触即溃,不战而逃。五月八日,汤恩伯主力第十三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军等在龙门被日军击败之后,纷纷沿伊河向伏牛山
北方人听不懂南方方言的时候,经常评价:“听起来像日语。”日语不少词汇的发音确实和汉语,尤其是江浙话有点像。众所周知,日语和汉语千年来互通有无、纠缠不清,那么发音方面,汉语真的影响了日语吗?这影响又有多大呢?日语里的汉字音读的确和中国南方沿海
白翻译是经典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与贾贵、黄金标并称“安丘汉奸三巨头”。不过与伪军警备队长黄金标、针剂队长贾贵相比,白守业翻译手下没有自己的队伍,只是会说日本话。不过作为安邱伪军里面唯一说日本话的,白翻译拥有其他汉奸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