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7:20:31 | 浏览:633
“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中日两国关系,已经是老生常谈。今年年初的疫情中,日本友人支援中国湖北的物资包装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句话,又让国人感慨万端。这段千年前日本友人的赠语,曾鼓舞唐朝的鉴真和尚跨越惊涛骇浪远渡日本。而今,它再次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连起两国民众的情感。
但我们对这个隔海相望的邻邦又究竟了解多少?回首150年前,日本这个锁国已久的岛国,才刚刚从《职贡图》中半属想象半揣度的图像,成为对面可见的存在。从黄遵宪尘封的《日本国志》,到庚子国变后东渡日本的学者和革命党人对日本的观察,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也步步加深:它是语言上“同文同种”的东亚邻国,是近世东洋诸国师法西洋文明自强的典范,也是军国暴走的战争机器,是觊觎中国领土的虎狼之国。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成为深深烙印在两国心头的一道不时撕裂的疮疤。
战后至今,已经过去了三代人的漫长时光。硝烟已冷,新的印象不断叠加在旧的记忆之上,一如新雪掩盖陈雪。从半导体到小汽车,从日本动漫到网络游戏,从大河剧到抗日剧,等等。历史记忆与时尚潮流相交迭,共同构成了一个纷繁丰富的日本形象。一个世纪前,东渡日本考察明治维新成果的严修,曾在船上写下“生存物竞有时定,至竟终须合大群”的诗句,表达了企盼中日联合,共进大同的愿望。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对日本,也会有新的观感。因此,本期专题特别邀请了一批日本研究学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专业性的观察,从思想、语言、教育、习俗、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呈现出日本的诸多面相。
知己方能知彼,透过中国的视角去观察日本,同样,也是在观察我们自己。
中日文化颇有渊源,在语言方面更是如此。今日人们谈起学习一门第二外语,许多人也都认为日语相较来说更为易学。但果真如此吗?本文就从中日语言的渊源及其异同讲起。
倡导“中体西用”的张之洞在《劝学篇》(1898)主张:“至各种西学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若学东洋文,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者也。”鼓励大家广译日书,且“速而又速”;戊戌变法后,梁启超至日本,更是直接接触到日语,他在《论学日本文之益》(《清议报》第十册,1899)中说:“既旅日本数月,肆日本之文,读日本之书,畴昔所未见之籍,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乃大声疾呼,以告我同志曰:我国人之有志新学者,盍亦学日本文哉。”也是竭力主张国人学日语,在其编辑的《和文汉读法》(1900)中更是具体总结出读日语时要“实字必在上,虚字必在下,颠倒读之”,如此则“数日小成,数月大成”。
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剧照。
这些论述,都缘于日语中有大量汉字,中国人阅读不是难事。中国人学日语的这份自信,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日文中包含诸多汉字这一事实有关。
然而,虽然中日之间的语言有着大量的相互渗透,但因为种种原因,许多日语中的汉字与汉语中的汉字“同文并不同义”,在历史上也给中国人理解日语制造了许多障碍。而进入20世纪以后,日文的文体更是开始走向言文一致,日语中的汉语词比例逐步减少。现如今,日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否真的“易学”,恐怕还得打个问号了。
2020年11月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异域同天
撰文丨陈力卫(日本成城大学)
陈力卫,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专攻日语史、中日语言交流史,著有《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等。
日语易学的想法来源于所谓“同文同种”这一假象。首先日本从公元600年就开始向隋朝派遣留学生,日本人学习汉诗汉文已有上千年历史,最近引起热议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即出自活跃在奈良时代(710-794)初期的皇族长屋王笔下。著名的日本和尚圆仁(794-864)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記》全文也是用汉文写成,现在还被用作我们的汉语语法研究资料。
也即是说,从语言史来看,日本的汉文基本承传了唐代的语言和文体,中日间的所谓“同文”意味着凭借汉文是可以互通的。但是到了894年停止派遣遣唐使后,日本直接向中国学习和吸收汉文的途径中断,宋代以后多是僧人及商人的相互往来,明代洪武年间(1368-98)则因倭寇而海禁后导致两国交往骤减,直至清代,也就是三百年后的17世纪,清朝贸易船通商长崎,才得以重启中日间的语言交流,可此时日本人所接触到的汉语,与之前已经大相径庭了。
《唐音和解》书影及内页。此书的编排体例与明代四夷馆编纂的翻译词典《华夷译语》极为相似。
江户时代在大阪出版过一本《唐音和解》(1716),记录了当时日本人看不懂的汉语词汇,并用已演化为日语的旧汉语来对译解释,相当于是一个对译词汇集。通过该书,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词进到日语的先后层次。例如,就下面这些单音节词,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中日之间的差异 (中文在先,日文在后,下同):
这种中日间的差异实际上体现了中文本身的文白关系,即中文已发展到了白话阶段,而日文仍停留在“文”的状态。双音节词则更有意思,下面这组例子,均是用日文的既有词来注释中文的新词,完全是一种时代差的反映,而被释义的新词,之后也逐渐被日语吸收,两者现在构成了一种类义词的关系。
相对于新来乍到的“對話”“ 毒舌”“ 感激”“ 小心”,他们拿传统的“挨拶”“讒言”“頂戴”“用心”来对译。最后两例很有趣,当年解读敦煌变文中出现的“此尊大户,直是饮流”时,一时不知何意,正是依据了日语中保留的“上户(好酒量)”之意,才得以解惑。如果按上述对译,中文的“大器”“小器”也并非只有现在的辞典意义,同样也应该有表示酒量大小的用法。
英藏敦煌文书《叶净能诗》(S.6836)中唐明皇以酒量试探仙师叶净能。
这类唐人俗语在唐人笔记中很常见,如《因话录》卷六,载晚唐官员崔慎由拜访名医谭简,谭问崔:“饮酒多少?”崔回答说:“户虽至小,亦可引满”。其中户即指酒量。又白居易诗《醉后》云:“犹嫌小户长先醒,不得多时住醉乡。”诗中“小户”亦是“酒量小”之意。故可见日文多能存中国文字古意。
这些江户时代以后新进入日文的中国词汇,到了明治初期,也有一些作为进入日语的新词被收录到教科书中,使用日语来解释其义,如明治6年(1873)的《单语略解》(桥爪贯一,东京松园藏版)里就有:
这些词都不曾收入在我们的《汉语大词典》里,当然不排除是方言用字的可能性。看后面的日语对译,我们能知道其具体意义,如“土股”、“土嘴”都是“半岛”之意,上海的“陆家嘴”意味着过去是呈半岛形的地盘;而“車厘”当然跟今天的“車厘子”没有半点关系,而是另一个外来词Jelly(果冻)的音译;最后一个词是我们常见的,大家都知道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可这里按日语的解释当为“草鞋”之意,离我们已知的意思相差甚远(方言里或仍保留此义)。这些日文材料给我们留下了词义对译的证据。当然,中日对译相反方向的例子也有,二十世纪初的《清稗類鈔·飲食類》(1910)里有这样的文章:
其中的“越幾斯”一词也是国内词典不收的。而我们查一下日语的外来词辞典,就会明白它是“エキス”(精华、精髓)的音译汉字词,原词是荷兰语extract,由此也可见日语反渗透到中文的现象。
鲁迅根据日本药理学家刈米达夫原著摘译《药用植物及其他》一书上篇《药用植物》书影。
这本书的总说“药用植物的沿革”中写道:“二世纪顷,罗马的医师喀莱努斯(Galenus)始用酒精浸渍生药,以作丁幾(tincture;Tinktur),或蒸发其水浸液,作越幾斯(extract;Extrakt),要之,是发明了除去生药中的纤维等无用的部分,浓缩其有效成分,以供药用了。这是药学上非常的进步。”其中“丁幾”即今“酊剂”,“越幾斯”即今“萃取物”。
当然,如果不涉及口语的话,一般近代日本人写的汉文也是可以互通的,直到19世纪,1872年中日签订第一部外交文书《日清修好条规》时,仍然没有人把语言问题当回事,翌年日本僧人小栗栖香顶到北京,最初的切身感受也是“文字虽同音不同,耳虽不解目能通”(《北京纪事》)。后来何如璋、黄遵宪等清国公使馆员受到日本人的追捧,他们与日本人交流留下的大量笔谈录都说明了“同文”的优势。
可日语毕竟还是外语,也有很多“目不能通”的地方。它有一些独特的汉字用法,或难解其意,或误读错解,着实让中国人头疼懊恼。
中日关系史上有一段广为人知的佳话,清乾隆年间(1779),自浙江起航的商货船“元顺号”航行途中遇遇飓风,帆破舵损无法驾驭,随潮水漂流了一百多天,翌年四月漂到了日本安房国(现千叶县)海岸,日本渔民村民们分几次展开救援行动,将船上七十余人接上岸。双方虽可笔谈,但交流仍有障碍。日人太田全斋(1759-1829)编纂的辞典《俚言集覧》中,就“怪我”一词引起的误会做了描述:
恠我为俗字,清人不解,往年有清人出海遇難,漂流到下総國銚子浦,与当地醫生筆談,医生写道:「船中無怪我耶」,答曰:「奚怪我」,这可是村里传的真事。(笔者译,但对话部分原文未动)
是啊,人家医生想问的是有没有伤病人,而被问的觉得你怎么能怪我呢?真是牛头不对马嘴。“怪我”一词故事不断,改革开放后到日本的中国人看到东京街头和工厂有标语“油断一秒,怪我一生”,大为诧异:你油断了一秒钟,怎么能怪我一辈子呢?这种疑惑,跟上述例子一样只知按中文字面意思解释,全然忽略了那是日文中的汉字,其意思应该是“疏忽一时,伤残一生”。
《清国漂流图》局部。这幅图讲述的是一件中日关系史上的佳话。
1810年(中国嘉庆十五年,日本文化七年)日本渔船“长久丸”号在琉球海域遭遇狂风巨浪,漂流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被中国渔民救起,送往浙江乍浦港,登船回国。一路上这些日本落难渔民受到中国人友好热情的招待和帮助。在平安回国后,船主森山贞次郎特意请人绘制这幅长卷,以志纪念之意。在画前跋文中,森山贞次郎写道:“治化所布,声教所及,异域寰外,犹是一家。”
中国人学日语时,最初碰到的难关往往正是这种同文不同义的汉字,再加上那些表示日语虚词所用的汉字,与汉文的原义相差甚远,等于是日语独自的假借用法,望文也难以生义。比如:
①助詞・助動詞 位クライ、宛ヅツ、計バカリ、抔ナド、候ソウロウ、度タシ、様ヨウ
②形式名詞 程ホド、譯ワケ、筈ハズ
③副詞 強アナガチ、剰アマツサエ、尤モットモ、迚トテモ
④词头词缀 狭サ、御オ、味ミ、敷シキ、達タチ、共トモ、様サマ
⑤敬語 給タマウ、仰オオセ、参マイル、申モウス、御座ゴザル
用“抔”表“等等”之意;用“度”表愿望助动词;再加上“譯”“筈”这类形式名词,都是日语表达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连江戸時代日本人学习汉文时,都将这类汉字用法定位为「俗字俗語」,提醒人们写汉文时要戒用。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作者:陈力卫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6月
回到梁启超学日语的那个时代,其实上述问题也是最让他头疼的。他在《和文汉读法》中专设第三十八节“和汉异义字”将这些汉字一一检出加以对译,后来《和文汉读法》增补得越来越厚,大多赖这部分所赐。
那么,当时没有任何现成的《日汉辞典》可查阅,他们是如何理解了这些汉字的意思的呢?聪明的留学生们发现了一本日本的国语辞典《言海》(1889),可以当作日汉辞典来用。这本辞典把日语中所有汉字词分为三类:“和汉通用字”“汉的通用字”“和的通用字”,其中自古以来就使用的正统的汉字词标以“和汉通用字”,此类属中日同形同义,可以互通的;而上一节提到的江户时代以后进入日本的汉语(通称“唐话”)则标以“汉的通用字”,这部分汉字词虽尚未完全被日语接受,但能用来丰富日语的表达形式;而上面所说的虚词以及已经完全融入日语的日常汉字词,如“料理、立身”(意思已经日本化),还有从训读发展成音读的词,如“支障、仕様、心配”,再有明治以来的新词,如“流体、零点、絶対”等,都归入“和的通用字”一类,即为日本独特意思的汉字词。
明治时代学者大槻文彦编纂的《言海》手稿。
《言海》被认为是近代日本第一部国语辞典,总页数达1110页,收录字语39103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部书都被作为日本辞书的典范之作,并对后世日本辞书编纂影响深远。
这种分类标注,显然是基于汉字、汉语词义在日本的变化,可以说,它有意要凸显一种近代日本独自的用法意识。同时代出版的山田美妙编《日本大辞书》(1893)则更加旗帜鲜明地标出“汉语”和“字音语”的区别,把前者视为中日同形同义,而后者则为日本特有,包括那些明治时代产生的新词,如“社会、宗教、神経、世紀、広告、自治、商標”等。
正是由于这种在日语特有的“和的通用字”里配上近似中文的“汉的通用字”,结果《言海》实际上起到了一种“日中辞典的作用”,当时的留学生曾表示《言海》里的“解説多用漢字、易看”而将其当作是专门为自己编撰的对译词典。所以,《和文汉读法》中的“和汉异义字”的增补正是妙用了《言海》的这一功用。
电影《春雪》剧照。
遗憾的是,《言海》(1889)所收的近代新词并不多,使得很多新词的中文释义失去了赖以参照的依据,只得凭空想象。这样一来, 《和文汉读法》 后来的增补本中便出现了一些比较奇怪的解释 。例如:
这些日语新词对应的概念,如今早已成常识,但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留学生来说,要理解并找到准确的对译汉语,显然十分困难,于是只好望文生义地将“概念”解释成“大概想念”,将“観念”视为“観而想念”了。
我们可以看出日语中使用的汉字词有着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佛典词、汉籍词、白话小说词(唐话)、近代汉语译词等,语音上与之相似的是同一汉字按传来的地区和时代可以划分为古音、吴音、汉音、唐音、近代音等,也就是说从某一断面来看,汉字词的新旧之差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日本江户时代以后出现的唐话更能凸显出日语词汇的层次上的差异,正如《言海》所示,它的介入既构成了日语内部的一种类义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理解日语的一个桥梁。
电影《罗生门》剧照。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中日文“同文”所覆盖比例极大,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汉语学养努力理解日语,所以总觉得日语简单,尽管汉字里不乏陷阱。进入20世纪以后,日文的文体开始走向言文一致,汉文教育也逐步缩减,日语中的汉语词比例由明治时代的70%降到现在的40%左右。
从趋势来看,现在日语中的汉字用得越来越少,首先是将上述虚词部分的汉字统统取消不用了,其次就是向动词和形容词的汉字开刀,再下一步将轮到音节少的名词,在日语书写上,逐步构建一种以平假名写纯粹的“和语”、以片假名写外来语、而汉字则专门用于音读汉语词的角色分配。这样一来,日语到底是好学还是不好学呢?
电影《东京塔》剧照。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陈力卫;编辑:安也;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同学们好呀~天气逐渐转凉,记得注意保暖哦!今天小编来跟大家唠一唠日语这个语种。大家学日语之后是不是发现了,虽然日语的汉字和中文字很像,但是日语的语法和中文有很大不同。不仅是主谓宾的使用顺序,还多了些在中文中从未接触过的助词,例如は、が、も、
学日语的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小编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因为学好一门语言的时长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要看是否有基础,花费在日语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是自学还是跟老师学等等。所以很难确切说出一个时间给大家,但是可以总结一些日语学习者的经
日语语音是日语入门的基础,这个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求速度,这样很容易返工的,不如在开始的时候多下点儿工夫多记语音.1、日语语音的基本特点:1)假名是日语语音的最小元素,单词和句子都是由假名组成;2)每个
从语言特点出发的日语学习法 :学习外语应避免传统的死记硬背,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日语受汉语影响很大,但又有其固有的语言特点。本文从语言特点出发,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学习方法,以便学习者更为有效地理解并掌握日语。 1日本的文字1.日本文
本文内容由日语小伙龙龙整理发布,帮助更多学习日语的伙伴走出困境。喜欢的话,可以订阅一发,每日分享日语干货、动漫、文化、歌曲等。很多人都是自学日语,如果您打算开始学习日语,但几乎还没什么基础的朋友,那您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这篇文章。首先是明确自
越来越多的地方开放日语高考了,对于英语成绩不好的小伙伴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和英语不同,现在日语高考的难度差不多在N3左右,还比较简单,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的。今后我将陆续在这里分享日语自学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收好这份提分攻略吧。从未接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学习日语的想法,尤其是喜欢ACG的诸君,每次信心满满的开始学习,却总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几年下来日语水平基本都在原地踏步。以前我也是如此,所以我想以一个自学者的身份来说说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接下来我会从50音开始到N1结
日语的学习步骤是什么?该怎么学习日语?想学日语,那我应该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最后再学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初学日语不得不面对的又必须搞明白的问题,那今天皮蛋我就给大家简单的唠唠。接下来皮蛋我讲从这几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一下日语的学习步骤:一、教
怎样学习日语最好大家要知道一点,其实学日语并不难,难的是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日语,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学习日语最好?南京日语提出,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我劝你还是趁早死心,在语言世界里没有任何的捷径,有的只是艰辛和不懈的努力。举个例子
学日语对东方人来说应该都有那么一点熟悉之处,尤其是韩国人,因为韩文的文法和日文很像,所以阿里郎学起日文更是得心应手哧哧叫,而和欧美国家比起来,咱们中国人所占的优势就是对日文里的“汉字”非常熟悉,很多阿里郎日文讲得行云流水,可是一旦遇到汉字就
本文的内容由“蓝色枕头”整理和发布,以帮助更多学习日语的小可爱们摆脱困境。如果愿意,您可以订阅一个帖子,并分享日式干货,动漫,文化,歌曲等的日常基础。日语自学的步骤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称为语音阶段,第二步称为基本阶段。第一步:语音阶段。
从语言特点出发的日语学习法 :学习外语应避免传统的死记硬背,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日语受汉语影响很大,但又有其固有的语言特点。本文从语言特点出发,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学习方法,以便学习者更为有效地理解并掌握日语。 1.日本的文字 (1)
从语言特点出发的日语学习法 :学习外语应避免传统的死记硬背,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日语受汉语影响很大,但又有其固有的语言特点。本文从语言特点出发,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学习方法,以便学习者更为有效地理解并掌握日语。日本文字种类日本的文字由
一、自学选择合适的教材资料很重要每个学习日语的小伙伴在学习时间和目的不同,所以在选择教材资料的时候也要慎重选择。因为一套很适合日语专业的教材并不适合想要多一门技能加身的上班族,因为时间上并不允许每天有大量的练习。而有的教材适合兴趣爱好者,
自学日语的方法步骤: 一、选择日语教材及日语语音教材。对一窃不通刚开始接触日语的亲,我推荐咱们国家一直在使用的新版《标准日本语》,旧版的就不要用了,要与时俱进啊。如果不喜欢这套教材,还可以选择《大家说日语》《新编日语》《日本语教程》等教材,